新闻
媒体报导
媒体报导
2024 年 07 月 02 日
15 : 30
作者:Holly,谷雨星球
大家好,我是Holly。
上周,伴随着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我步入了一场高中生艺术展,然而令我吃惊的是,这些作品不管是立意、布展、技巧和美感,都不亚于一场成年艺术家办的展览。
有人的作品关注在青少年中普遍流行的容貌焦虑;有人做了一本关于如何与死去的宠物再「相遇」的感人绘本;还有人制作了一部小动画:我们可以与别人不同吗?还有孩子设计了一款动画小游戏,向未来的游戏人出发……
不卖关子了,这场主题为「系」的艺术展,就来自谷雨星球老朋友艺术高中耀华古北的毕业学生作品展,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展出。「这场展从设计到布展,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孩子们说,仿佛学校送给他们的一件毕业成人大礼一样。」
常有人说,艺术是留学短平快的捷径,市场上也充斥着「几天打造一个作品集」的标语收割钱包,但要想真正做好艺术教育,却是难上加难。
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大类,在纯艺之外,设计、游戏、动画、VR等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强。且随着AI创造的不断精进,从绘画、设计到视频制作等,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力。
「艺术绝对不是短平快,想做好比标准化的学科更难,也是一条在AI时代更难的育人之路。」
织毛衣的男孩
一走进展厅,一个织毛衣的大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他身后的墙上,用垂坠的一根根红色毛线勾勒的背景,大胆着色上附着着一张张有着岁月色泽的旧时照片,有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也有他们为人父为人母一脸温柔地抱着孩子...
照片墙的右侧,一件成人版型的红色毛衣吸引大众视线,稍显不平整的下摆透露着创作者的手法不娴熟,作品不完美,但是却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男孩名叫Justin,这是他设计的以「家庭」为主题的作品墙,用了整整三天才布置完成。
每个路过Justin展台的观众都会驻足,时不时和织着毛衣的他聊上几句。他非常乐于和人交流,他说,「因为来了耀华,自己也由i(内向)变e(外向)了。」
为什么喜欢织毛衣,是因为妈妈也爱织毛衣。红线牵连着两代人的缘分,是家庭树成长的纽带;照片是每个家庭的印记;红色毛衣象征着那个年代,过年走亲访友时经常穿着的一个单品,他将其一针一线复刻了出来。
在他位置左边,还摆放着两件他设计的成衣。其中一件以自己的幼时照片作为图案元素,铺满整件衣服,版型参考意大利旧版西装版型,衣领、口袋、纽扣也以红色点缀,既复古又时尚。
Justin告诉我们,他最喜欢时尚是兼顾实用性和环保的。有一天,他在路上散步的时候,一片花瓣飘落在脚边,他捡起来,脑中开始思考:如果用花瓣做材料,怎么做成生物面料?
他开始恶补化学、生物知识,把花瓣做成面料,就像造纸术,加入各种酸碱、粉末煮好、晒干,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红色」变得丰富起来。更有趣的是,就连「布料都是老师去找厂子给我打版的,无条件支持着我们的创意。」
这个时代,不缺知识,缺的是如何去主动汲取和利用知识。
今年秋季,Justin将飞往时尚之都法国,去Dior、香奈儿、巴黎世家等时尚品牌的源头开启新的艺术学习旅程,为此,他还开始自学法语。
这样的孩子,在耀华古北还有很多。
2024届毕业生中,10人拿到了全球第一艺术设计本科、英国最难申请大学之一的伦敦艺术大学的offer,且是本科直录;4人被全美第一艺术设计院校帕森斯录取,还有4人被全美第四艺术设计院校普瑞特录取。
总计斩获艺术设计全球Top10院校录取23枚,单人最高手握10枚录取,奖学金总额超886万元人民币,最高个人奖学金超过78万元。
凭借作品《旅程》获得剑桥卓越学子大奖-数字媒体设计学科「Top in China 中国顶尖奖」的Amy,今年也是毕业班一员。
她收到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马里兰艺术学院、加州艺术大学和瑞林艺术学院的offer,最终决定前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她以容貌焦虑为主题,运用了摄影和绘画两种媒介来表达,征服了评委。
过程中,她拍下了粉底和眼影盘的特写照片,作为故事的背景——一胖一瘦女孩手拉手穿越过的高楼大厦。绘画上,要表现容貌焦虑,她对不同年龄层的人做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并参观相关主题艺术展览,大量查阅新闻,最终绘制了鲜明的人物细节——消瘦的肋骨、肥胖的肌肤纹理、缠在腰间的均码标签、整形的钢钉。每个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最为直观地感受到了容貌焦虑的冲击和反思。
到底艺术留学难在哪儿呢?
其一,对生活保有敏锐的生命力。
在一个展示区,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我随手拿起它、翻阅着,就被里面的故事打动了。这是属于一个叫Anqi的女孩的故事,她拿到了金斯顿大学无条件录取。
去年,Anqi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雪貂丢丢因为医疗事故意外去世了,她很难从这种悲伤中走出来。有一天,她一人外出散心写生,突然从马路对面跑来一只黑色小狗,冲着她撒欢,她瞬间眼眶湿润了,好像丢丢回到自己身边一样。
于是,她拍下了那天的街角,并亲手绘制了插画,创作了一则与小狗奇遇的跨媒介(摄影照片+绘画设计)故事绘本。她给故事绘制了一个圆满的Ending(结局):小狗领着主人回到他们开始相遇的地方,之后才离开。
就像丢丢在向自己告别,Anqi通过这种方式纾解了自己内心丧失宠物的悲痛。
其二,艺术也是一次次跨学科跨媒介的融合。
就像Anqi的作品一样,她并没有止步于丢丢。人和动物的主题贯穿了Anqi的所有作品,她还将绘本图案进行手工雕刻,再用各种颜色印出来做成版画的形式;还用立体海绵材料,做出雕塑作品《Renewal of life》,模型多次修改打样,挑选不同手感花色的面料,不断打版、裁剪、缝制;还花了一个月制作了一套半兽装,以及绘制十二生肖动物主题台历,等等。
要做到这一点,从最初的想法,到怎么把想法串起来、变成抽象的理念,再到变成一个实物,过程中一遍遍推翻重来、修改再调整。
在一次次的课堂上,老师会不断追问:「你可不可以换个角度观察细节?你还可以用其他什么媒介来表达?如果将几种媒介融合,你会怎么表达?」
跨媒介是耀华古北学生的必备素养,正如Justin的最终成品,结合了时装设计、影像数字媒体、纺织材料等等。
在耀华古北的课程中,孩子们要学习的东西可太多了,从学科知识、艺术鉴赏到作品集,无一不是在进行跨学科的培养,而这比单学科的学习更为复杂得多,也更符合AI时代所需的人才技能。
其三,艺术作品也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项目。
一个艺术作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完成一个项目,甚至用「年」计时,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短平快地来实现。每个艺术家在展示灵感的时候,也是策划、组织和执行者。
就像这次展览一样,和去年一样,耀华古北让学生全权负责艺术展的策划和组织,历时一个月筹备。
一开始主题征集,收集每个人的想法,投票确定最终主题为「系」。确定主题后,开始主海报视觉设计、画册文字和排版,再到最终现场布置。
偌大的展厅,如何将立方体的空间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一块放哪些作品,作品如何与空间融合,如何追求统一风格但保留作品的独特性,作品大小、如何装裱、摆放位置和疏密度,都需要反复斟酌。
上百幅作品上墙时,都要用水平仪一次次确认不倾斜;将作品悬高时,吊顶的丝线需要一根根挂上并固定;大幅海报粘贴,也确保没有一个气泡;制作作品标签,与作品一一对应;调整灯光和角度,让作品呈现效果达到最佳。
为什么追求这些细节?因为从观众视角下看作品,是通过一些外在的呈现,包括一些基础信息,比如创作者选用的媒介、材质、尺寸大小,来理解创作者的思考过程和艺术形式。
这时相当于「让作品自己说话」,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传播,耀华古北一直试图让学生亲身实践这一过程,提早感受艺术家的多元角色,也是高中生少有的策展初体验。
一个艺术行业的大动作
很多人有疑问:顶尖艺术院校到底要找的是怎样的艺术学生?
耀华古北老师在6月初的时候,亲自探访了一所QSTOP13的艺术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正好赶上了学校举办毕业展,有了惊喜的发现。
在那里,每个学生是项目制学习,学生之间共同合作,一起探索多个媒介,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个过程的重点是什么?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会不断追问学生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主题?艺术、社科、科学等不同领域学科对这个主题是如何诠释的?看法是怎样的?你想选择哪些媒介?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用通俗的话来说,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会跨学科思考,最终用艺术语言和方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这不也是耀华古北一直在做的吗?
很多英美大学招生官也吐槽,一些学生通过机构短平快创造甚至伪造出来的作品集,是能被轻易识别的,最大的原因是里面缺少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耀华古北会把学生的一节课都视为他的一个作品,不希望他们变成「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的工具,而是表达自己的艺术声音。他要学会自己提问题,一遍一遍提交和修改,失败后重来,这种综合能力也能直接迁移到未来艺术大学的课程。
所以,当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遇到如此「对味」的艺术高中,一拍即合,促成了接下来的深度合作。
8-9月,耀华古北学生将有机会到英国探校,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老师将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三天的一对一作品集评估和反馈,相当于「招生官直接辅导」作品集,绝对不可多得的资源。
未来,这所顶尖艺术学院也会和耀华古北构建艺术师资团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的艺术培养铺路。将来两校之间也将进一步探讨大学学分衔接协议,为学生的升学提供更有保障更加灵活多样的路径。
而这也是艺术高中和海外高校之间合作的一大步,高中生们能直接与顶尖海外院校面对面,不管是升学也好,还是艺术成长也好,都是巨大的保障。
说实话,现在艺术留学这条路总是被人叫作捷径,市场也非常乱,主打的就是一个短平快。而在耀华古北看来,这是对艺术教育大大的误解:
「一个受过艺术教育的孩子,视野之广博,思想之深刻,行动之坚韧才是艺术培养的核心价值,没有这些,进入大学后也是难以走得长远,耀华古北想做的是长久的、健康的艺术教育。」
不少在艺术院校读书的孩子们跟我说,学校教育是工作室Studio制,水平好坏人人都知,教授也是毫不留情面,时常被批到哭。技巧之外,最有价值的是信手拈来的灵感,或许来自文学作品、科技思考、对世界的观察等,常常熬夜到灯火通明都是常态。
「在个人经历、社会议题面前,有人像科学家寻找规律和解决方案;也有人用艺术来表达情感,传递共鸣,在现在这个关注自我的时代,除了有着无形的价值外,也早就能创造出巨大有形的价值。」
所以,耀华古北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世纪合作更让人振奋了——
同一教育理念的碰撞,会培养出多少在AI时代艺术之路越走越宽的人才,让艺术教育跨越中西发挥价值,实在太令人期待了!
Anqi Gu
Amy Wu
Future Lab课堂
耀华古北西方校长Mr.Doug Woodruff先生一行走访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大学
格拉斯哥艺术大学国际学术发展主任Mr.Thomas Greenough到访耀华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