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2023 年 05 月 04 日
10 : 59
当我们提到“摄影”二字,你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精致的人物写真,还是绚丽的风景静物?这是我们有关于摄影最普遍的认识,也是初学摄影的同学们最先接触的部分。然而,今天我们要从一个不太被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档案艺术中,发现摄影在其中的身份。
此前,上海耀华古北校区荣幸请到了艺术家张北辰老师进校园,和同学们分享了一场内容丰硕的艺术讲座——《回响:摄影与档案》,引发同学们的对于摄影档案在跨媒介创作中的深入思考。
关于艺术家
张北辰,出生于中国山东。于2019年获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与电子媒介艺术硕士学位。他专注于使用摄影的叙事结构揭开隐藏的历史,作品常以摄影、散文电影、混合媒介以及机构研究等形式。最近,他也同时对多种媒介进行广泛的探索,使用音频,装置,摄影书籍等媒介去研究与调查文物与亚洲殖民历史的关系,以及影像人类学。
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平台进行展出:第八届大邱摄影双年展(韩国),第三十四届日本东京实验影像论坛(东京),美国摄影教育研究协会影像节和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曾获得多个奖项和提名包括:荷兰From Paul Huf Award提名(2023年),柏林C/O人才奖提名(2023年),第爸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最佳作品奖(2022年),第五届Top20中国新锐摄影师(2021年),第十二届三影堂媒体关注奖(2020年)。
什么是档案?摄影与档案是如何被结合在一起的?在讲座中,北辰老师细致地将这些新鲜的概念带给同学们。
“档案”表明了一种对于文字、图像的搜集保存与整理,强调一种基于图像与文字的“整理”实践。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以档案为基础的创作随着媒体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的大量积累和可及性的扩大,摄影师与艺术家通过艺术性阐释、调研的手法,重新理解档案,致力于以艺术的手段面对档案,重新观察世界。
北辰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摄影档案在跨媒介创作的不同面向,他的创作在摄影档案和跨学科之间产生新的联系,特别是考古学、博物馆学以及人类学的范畴中。
以项目《11565 公里》为例,自2018年起,这个长达四年的研究关注着美国博物馆中馆藏中国文物流通的历史。该项目跨越了美国、日本、中国,北辰老师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本研究以及机构批评等多个维度,尝试对一件文物的隐秘故事进行挖掘以及图像化的转录。
北辰老师在创作中寻找和积累了大量有关于这段历史的照片,并在讲座中与同学们分享,跟随着一张张照片,他一步步接近真相,用他的话说:“摄影有一种在时空穿梭的魔力”。
通过掌握的材料,他将他在田野中游荡的故事变成影像,制成了一部散文电影,将在田野中调查和思考的过程,转化成手工的日记,之后又将这些故事变成了更为立体的摄影装置,构建一个虚构的文物展,引导观众思考有关博物馆的“所有权”与“真实性”的议题。
关于摄影档案如何创作,北辰老师给予了同学们许多实用建议,比如,他建议同学们要多去研究和阅读,从其他学科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大主题,把它放在思维中心,去衍生更多与之有联系的单元。
他还鼓励同学们走到现场,“如果你有感兴趣的文物,你就要站到土壤里,看它是如何沉积在那个地方的;如果你喜欢岛屿或丛林,你也要深入去现场看,你在现场会目击一切的发生,形成一种感受。我们记录下这个感受,并找寻和它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制成小型的档案,通过档案再去思考,你可以通过摄影、电影、雕塑、绘画、设计思维等,使用媒介去转印这种经验的探索或叙事的路径。”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北辰老师鼓励同学们去思考生产出的艺术作品应该被摆放在什么位置或空间中进行展出。“大部分纯艺术的作品会被放在名为“白盒子”的空间中,它有没有可能被放在你创造出的虚构的博物馆中,或是餐桌上?这都是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力的部分。”
在最后的Q&A环节,借着这次宝贵的机会,耀华古北的师生们纷纷向张北辰老师抛出了不少提问,它们或是对创作本身的好奇,或是对摄影艺术的思考,而北辰老师耐心地解答与真诚的分享,更是给予了同学们许多新的思路。
Q.您一般会带着什么样的主题或是目的性进行摄影创作?
“世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摄影师,比如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他会像一名猎人一样去大街上寻找目标,在将‘目标’编成自己的故事。我是另一种类型的摄影师,一般会带着自己既定的一个目标,再去寻找我需要的线索,偶然的因素会少一点,呈现的东西会更平静,更像是一件置放了很久的物品一样。做猎人还是做侦探,大家都可以去尝试,只不过是工作的方法不一样。”
Q.我们应该怎样把收集到的线索资料进行挑选、使用和展示,并最终转化和呈现在自己的作品?
“一个最好的办法,在图像海洋中淘金的方法,就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去叙事。比如你喜欢黄昏,把黄昏作为你的创造主题,你在你所有的老照片中,去找到关于‘黄昏’这个词语的一些联系,你可能会发现你在游乐场游玩的时候是一个黄昏,你某天去钓鱼和冲浪的时候是一个黄昏,当你把50张甚至100张照片放在一起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成立。所以,找线索在最初阶段的时候,尽可能让它简化,当你把简化的联结做好以后,你可以再去思考是什么样的故事导致你喜欢黄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慢慢发现。”
Q.我们很好奇您做一个项目,比如《11565公里》,其初衷是什么,是想要证明什么,还是想对博物馆的真实性发起“挑战”?
“我一开始和大部分人一样,百分百地相信博物馆叙述给我的所有故事和背景,然而,在我无意间看到一个来自我故乡的文物,它远渡重洋来到宾大博物馆,当我去阅读文物旁的标签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错乱时空的感觉,因为标签所描绘的时空,那个空间和地理是我的故乡,但通过他的描述,却变成了另外一个地方,这种落差和错位是我一开始想要去调查它的动力,我想知道究竟是谁去编辑了这个标签,为什么会是这样子描述的。在和工作人员联系后,我发现他们缺乏对这件文物的了解,在他们有限的了解下把文物归到某个空间中,我认为是存在很多危机的,一个完全没有在那里生活过没有经验的人,是无法百分百去得到一个真实的档案的。”
Q. 您收集的一些档案具有真实性,但您在呈现时会有一些虚构的内容表达,您是如何看待档案艺术中,真实和虚构两者的关系的?
“我们对于一棵树的理解,在当下这个时间段里,大家可能达成了一种共识和理解,但在20年后,大家对于这张树的照片,可能又会产生新的观点,我们没办法去一定否认20年前人们对这颗树的看法的真实性,所以我觉得档案的真实和虚构这件事是一种动态关系转变。很多艺术家他们从一开始就希望创作一个虚构的档案去欺骗所有人,但当大家看到这个艺术家‘露出了马脚’,在被大家发现档案存在虚构的这一刻起,这个作品我觉得才做到了影像的表达。我的档案在有些时候也会有这样幽默的时刻,尤其是面对博物馆这种严肃的系统,可以用这种黑色幽默或是调侃的方式‘对抗’它。”
Q.对于初次接触档案摄影的学生们来说,在他开始一个主题时,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一般会鼓励学生去做的第一步是发现自己,因为自己的档案历史是最容易被了解的,比如说家庭历史,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家庭相册,它是最清晰去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一个背景。比如我之前有一个学生,ta居住在一个有恐龙园的城市,那么这个生活体验就是ta独一无二的经验。ta发现从自己三岁到二十多岁,随着恐龙园的变化,在他的家庭相册中也存在了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我鼓励大家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尤其是和家庭的连接。第二种方法,可以采取一点叙事,比如找一个和自己有确切连接的东西,一座山或是一片湖,对一个很具象的目标进行挖掘和创造,这样会更容易一些。”
Q.我们的毕业生很快就要去国外学习了,面对陌生的大学,同学们总有些人心惶惶的感觉,您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他们?
“我可以理解你是对陌生环境的不确定而产生担忧,对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你对创作的热情。不管变到哪个环境里去,你都可以把新的环境转换为新的灵感。艺术创作是件好事情,就我的情况来说,我是不喜欢固定在某一个地点的,转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点,能对于我的创作带来一种冲动。或许,你还可以去稍微调查一下那个地方,尽你可能去做一个类似小型的档案,不仅限于你对食物、交通的理解,或许会有你喜欢的音乐形式,或是绘画,可以是任何事情。”
在整个艺术讲座与互动中,北辰老师一直在强调的是创造的「过程」,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中极其重要,但却很容易被艺术初学者们所忽略的东西。
很多时候同学们面对「过程」没有耐心,我们总急于想要直奔结果,从而忘记了过程的重要性,过程在真实的创作当中是非常漫长的。有很多艺术项目作品都会处于一种“on going”的状态,直至某一个阶段,它可能可以被展出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可以继续去发展,作品还能被不断的延展。
感谢艺术家张北辰老师在百忙之中来到耀华古北的校园,为全体师生们带来精彩的经验分享。
《11565 公里》散文影像静帧,张北辰
《11565 公里》摄影装置,张北辰
《11565 公里》项目的特殊场域展览,张北辰